音乐研究

当前位置:首页>音乐研究>
论琴筝审美的雅俗分野之6


2.筝的审美风格


有关筝的历代文献或诗词歌赋在数量上远不及琴,但从一些有限资料中仍不难见出其美学特征。现将典型的介绍筝美学特征的诗词赋列举如下:

后汉侯瑾《筝赋》曰: 于是急弦促柱,变调改曲,卑杀纤妙,微声繁缚。散清商而流转兮,若将绝而复续,纷旷落以繁奏,逸遗世而越俗。若乃察其风采,练其声音,美哉荡乎,乐而不淫。虽怀恩而不怨,似幽风之遗音。于是雅曲既阔,郑卫仍倚,新声顺变,妙弄优游。微风漂裔,冷气轻浮,感悲音而增叹,怆嚬悴而怀愁。若乃上感天地,下动鬼神。享祀视宗,酬酢嘉宾,移风易俗,混同人伦,莫有尚于筝者矣。

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十四:“惟夫筝之奇妙:极五音之幽微,苞群声以作主,冠众乐而为师,禀清和于律吕,笼丝木以成资。身长六尺,应律数也。故能清者感夭,浊者合地,五声并用,动静简易,大兴小附;重发轻随。折而复扶。循覆逆开,浮现抑扬,升降绮靡,殊声妙巧。不识其为,平调足均,不疾不徐。迟速合度,君子之衔也;慷慨磊落,卓砾盘纡,壮士之节也。”

梁简文帝萧纲之《筝赋》是继汉、魏、晋以来唯一的一篇名赋,全赋840字,对筝的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有淋漓尽致之论述。引一段如下:

听鸣筝之弄响,开兹弦之一弹,足使客游恋国,壮士冲冠。若夫楚王怡荡,杨生娱志,小国寡民,督邮无事,乃有燕余丽妾,方桃譬李,本住南城,经居东里,……街缚置酒,耳热眼花之娱,千金万年之寿;白日磋蛇,时淹乐久,……西舞于荆妃,使长廊之瓦虚坠,梁上之尘染衣,鲟鱼游而不没,白鹤至而忘归。于是乎余音未尽,新弄萦缠,参差容与,倾慕流连。”

此外,诗词中也有关于筝美学特征的论述,如宋代晏几道的《菩萨蛮》词写一女子在酒筵上弹筝。先写筝曲《湘江曲》所描绘出的音乐形象,并写弹筝女聚精会神的演奏,弹到悲伤的曲调,神情哀愁:“哀筝一弄《湘江曲》,声声写尽湘波缘。纤指十三弦,细将幽恨传。当筵秋水慢,玉柱叙飞雁。弹到断肠时,春山眉黛低。”

苏轼的《江城子》词写《闻弹筝》,上片写词人游西湖所见弹筝美女,下片则写弹筝乐声之动人,连大自然也为之感动。上下片结合成一幅有声音的游湖图:“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。遣谁听?

欧阳修也写了一首闻弹筝的诗,《李留后家闻筝》:“不听哀筝二十年,忽逢纤指弄鸣弦。绵蛮巧转花间舌,呜咽交流冰下泉。”

又如元代张昱《白翎雀歌》:“象牙指拢十三弦,宛转繁音哀且急。”

上述评论显然与琴品有明显区别。频现“哀、悲、急、变、壮、慷慨、耳热眼花、呜咽、新、繁、妙”等字眼。“新”即推陈出新,而不泥古;“繁”即筝的奏法华丽多变,富于繁复之美;以创新和激情,以繁丽疾速之音来搅动人的感情。所品不外乎求变通俗之意。如果说琴的审美偏于静态的含蓄美,则筝则更偏爱动态的繁丽美。

通俗来说,大致可将筝乐主导性的审美风格表述为:明快、灵动、华美、激情等范畴。明快即其擅长表现明朗欢快的情调;灵动,指其发音灵巧、节奏密集富于变化,宜表达动感之美;华美,指其喜用长音刮奏,旋律更富于华彩,有洋洋乎盈耳之势;激情指筝乐在其特有音响、奏法和旋律构成特征的综合作用下,形成了善于表现激烈、激动等情调的审美特征。以上审美风格特征,主要与琴乐审美风格相比较而概括总结,显然与琴乐的审美追求有颇大差异,甚至在基本情调上说是相反的。这里也体现出雅俗文化品味的分野。当然,理论概括总是相对的,这里只能就其主要的、更偏爱的方面加以强调,并不排除筝乐也可表现沉静、悠远、淡泊的意韵,那毕竟不是其主要的和擅长的特征,特别是与琴乐比较起来,就更非主导要素了。

有关古筝审美风格的相关诗文记载或理论总结,在数量上远不如古琴诗论那么繁荣兴旺。其中原因很多,我们可作出以下几方面推测:其一,筝乐创作实践在古代缺乏强大的地位,不够引人注目;其二,即使筝曲有一定的创作与表演方面的实践成果,但古筝界人士不重视理论建设,因而至今并无一部系统研究筝乐美学的专著专论;其三,筝在古代不受文人音乐家的重视,因而不能产生系统的欣赏批评理论总结。其四,弹筝者地位、文化水平有限,故少有著作或谱集传世。故这四种理论推测实际上导源于一个关键原因,那就是,筝乐具有较强的民间性和世俗性,如此才可解释筝乐历来批评理论较少这一现象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在中国音乐史上,文人是音乐理论建设的主力军,任何一个音乐品种,如果没有文人音乐家理论家的参与,那么,它的理论建设必定是空白的或贫弱的,只能在自生自灭或口传心授的模式中传承发展。因为理论的总结,必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抽象分析能力,而这些条件,在中国古代也只有文人方能具备。文人即古代的士,是中国社会中文化修养最高,知识最广博的一个阶层,古代文人普遍懂音乐且不乏精擅者,他们将音乐作为修身养性、抒情寄怀的一种必备工具,同时,文化修养深的人,往往又喜欢对事物作理性思考,就更有可能从事高深的理论研究,故中国音乐的理论著作多出自文化人。中国音乐有关美学和表演艺术的理论,也都是经文人音乐家研究总结而形成。

故从审美上讲,琴重“古”“淡”“清”,是一种静态的美,反对极端与“穷其变”,使听者心静如水,擅表虚无缥缈的意境,更加为文人雅士所推崇,具有雅文化属性;而筝却“新”“繁”“妙”,是一种动态的美,擅表华美激荡的情绪,更能激起人们的哀乐情绪而产生共鸣,富于感染力,审美更趋于世俗化,更为普通民众的审美观点所接受,具有俗文化属性,这分别反映了雅俗文化的不同分野。


发布日期:2016-08-10 12:41:39浏览次数:

版权所有:关孟华古筝网   联系地址:美国芝加哥关孟华古筝工作室         网站邮箱: dreamchinazither@gmail.com  
Copyright 2016 gmhguzhe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